甚麼是拉尼娜現象?
|

甚麼是拉尼娜現象?

甚麼是拉尼娜現象?

如果你住在香港,近年可能會感覺到某些年冬天偏冷、春季潮濕拖長、颱風路徑有時又有點「不按常理出牌」。這些變化,背後常見的一個主角就是「拉尼娜現象」(La Niña)。雖然它聽起來像是氣象學家的專用術語,但其實它和我們的日常選衣、上班塞車、甚至農產品價格,都能產生一環扣一環的影響。這篇文章會用淺白、生活化的方式,帶你拆解什麼是拉尼娜、它如何形成、為何會影響全球以至香港的天氣,以及我們可以如何解讀相關預報。

先搞清楚:拉尼娜是什麼?

拉尼娜(La Niña)是赤道太平洋海氣耦合系統的一種冷相位現象,屬於「厄爾尼諾—南方濤動」(El Niño–Southern Oscillation, ENSO)的其中一端。ENSO 好比太平洋—大氣之間的「秋千」,一端是厄爾尼諾(El Niño,偏暖),另一端是拉尼娜(La Niña,偏冷),中間則是中性期。當拉尼娜發生時,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面溫度(Sea Surface Temperature, SST)比正常值明顯偏低,通常連續多季;同時,大氣環流(例如信風與對流)也跟著改變,形成「海氣耦合」的自我強化。

你可以把太平洋想像成一個超級巨大的熱水池,表面溫度的些微偏差,會透過風場、雲雨分布的改變,像骨牌一樣推動全球氣候的連鎖反應。這種連鎖反應,就反映在降雨帶移動、季風強弱與颱風生成位置等變化上。

它如何形成:從信風到「溫躍層」的暗潮洶湧

理解拉尼娜,要從「信風」(trade winds)說起。平時沿赤道從東向西吹的信風,會把表層暖水推往西太平洋,令西太平洋(例如菲律賓以東)水域較暖、海面較高;相對地,東太平洋(南美洲外海)被上湧(upwelling)的冷水補充,水溫較低。當信風比平時更強,暖水被推得更多更西,東太平洋的冷水上湧更旺,海面溫度進一步下降,於是拉尼娜開始成形。

在海面之下,還有一個關鍵角色:溫躍層(thermocline),即暖水與冷水之間溫度急變的層面。拉尼娜期間,溫躍層在西太平洋會更深(暖水更厚),而在東太平洋變得更淺(冷水更容易上湧到表面)。這個立體結構,令海溫冷暖差異被放大,大氣也相應調整,像是對流雲雨的「大本營」往西移,使印尼至馬來群島一帶更易出現旺盛降雨。

ENSO 指標:怎樣客觀定義拉尼娜?

科學上,常以「尼諾 3.4」區(Niño 3.4,位於中太平洋 5°N–5°S、170°W–120°W)海面溫度距平(anomaly)作為量化指標。當此區域連續多個月的海溫距平達到或低於約 −0.5°C(不同機構定義略有差異),同時大氣環流指標(如南方濤動指數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, SOI)顯示對應信號,就可判定為拉尼娜事件。若冷偏離值更大、持續時間更長,則可稱為中度或強拉尼娜。

除了 SST 和 SOI,科學家也會看風場重建(再分析資料)、對流雲頂亮溫(衛星遙測)、上湧強度與溫躍層深度等,以確認海氣是否一致地表現出拉尼娜型態。

為何一個海域變冷,會影響全球?

大氣像一張巨大的傳送帶。當赤道太平洋的對流旺區(熱帶雷雨最活躍的位置)因拉尼娜而偏向西側,釋放熱量(潛熱)的位置也跟著移動。這會改變熱帶與副熱帶之間的巨大波動(如羅斯貝波 Rossby waves),把信號傳到中高緯度,進而影響北美、東亞、澳洲等地的風帶位置與高低壓分布。結果就是降雨區域轉移、冷暖空氣南北擺動方式改變,影響到各地的溫度與降水。

簡單比喻:原本在客廳中央運作的大吊扇突然移到靠窗位置,不只風向改變,沙發上的人覺得冷風變多、餐桌那邊卻更悶熱;整個房間的體感都會重新洗牌。拉尼娜對地球氣候的影響,就像把這台「大吊扇」挪了位置。

拉尼娜對不同地區的典型影響

  • 東南亞與澳洲:一般較潮濕,驗證在雨季期降雨增加、洪水風險上升。澳洲東部常見強降雨與內陸泛濫的紀錄。
  • 南亞:季風降雨在某些階段可能偏強,但地區差異大,時間分佈也會受季風內部變率影響。
  • 東亞(包括中國南方、香港附近):冬季常伴隨較強的東北季風,冷空氣南下更頻繁,易感到偏冷;春季轉濕的節奏可能提前或增強,華南前汛期強降雨事件風險上升。
  • 北美:美國西北部較濕冷,西南部較乾旱的概率增加;美國南部冬季往往較乾、較暖。
  • 南美洲:赤道以南的西海岸(如祕魯、智利北部)偏乾,而巴西部分地區在不同季節可能偏濕。
  • 熱帶氣旋(颱風、颶風):拉尼娜傾向減少大西洋上空的垂直風切變(vertical wind shear),有利大西洋颶風活躍;在西北太平洋,生成位置與路徑統計分布會改變,對華南、台灣、日本的影響風險也會隨之調整。

需要強調的是:以上是「機率上的傾向」,不等於每次拉尼娜都必然如此。區域年際振盪(例如印度洋偶極子 Indian Ocean Dipole, IOD;太平洋年代際振盪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, PDO)和中緯度天氣系統的隨機性,都會疊加影響。

香港會感受到什麼?

對香港市民來說,拉尼娜年份常見的幾個「體感」包括:

  • 冬季偏冷:較強的東北季風更容易南下,體感溫度偏低;濕冷天較多,衣物乾得慢,家中更需要除濕。
  • 春季更潮濕:華南前汛期對流較旺,回南天來得早且持久,牆壁「出水」機率更高。
  • 暴雨與短時強降水風險上升: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匯更有利觸發對流,黑雨、雷暴日數在某些年可能偏多。
  • 颱風季的變化: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可能略偏西,個別年份對華南接近或登陸的機率改變。不過,是否「更多」或「更強」需視當年的環流配置與海溫分布而定。

實際生活中的例子:如果你打算在拉尼娜冬季裝修家居,記得安排更長的乾燥期;如果你做戶外活動或婚禮策劃,春季需預留備案以應對驟雨雷暴;而對物流與零售行業,梅雨型降水可能影響供應鏈與客流安排。

從觀測到預報:科學家如何「未卜先知」?

拉尼娜不靠占卜,而是靠觀測網與數值模式。關鍵工具包括:

  • 赤道太平洋浮標網(如 TAO/TRITON):實時量測海溫、風、海流與上湧強度。
  • 衛星遙測:觀測海表高度(代表暖水堆積與溫躍層起伏)、海表溫度、雲頂亮溫(對流強度)等。
  • 再分析資料與同化系統:把觀測與模式結合,重建三維海洋—大氣狀態。
  • 季節尺度預報模式(coupled models):耦合海洋與大氣的數值模型能模擬 ENSO 的演化,提供 1–9 個月甚至更長的機率性展望。

預報通常以機率形式發布,例如「未來冬季發生成熟型拉尼娜的機率為 60%」。科學家會結合同步指標(SST 距平、SOI)與子季節—季節(S2S)模式結果,持續更新。要注意春季可預測性障礙(spring predictability barrier):每年春季 ENSO 的預報不確定度會升高,因為海氣耦合信號在此季節往往較弱、內在變率較大。

拉尼娜與氣候變化:會不會愈來愈常見或愈極端?

在全球暖化背景下,海洋整體變暖,但 ENSO 是一種相對變率現象:即使海溫上升,仍可出現較正常值更冷的「相對偏冷」。近年的研究顯示,暖化可能改變 ENSO 的特徵與分布,例如中太平洋型(Central Pacific)事件的比例變化,或極端事件(extreme events)頻率的調整。不過,學界仍在積極研究,結論因模型、方法不同而仍有不確定性。

對風險管理而言,不必等答案 100% 確定才行動。基於機率的決策(例如農業種植計畫、基建排水標準的安全邊際、城市熱—濕風險評估)已能受惠於現有的 ENSO 預報。

常見迷思澄清

  • 迷思一:拉尼娜一定代表更多颱風襲港。事實:拉尼娜會改變生成位置與大尺度環流,但對單一地點的登陸屬「小概率大影響」事件,年際差異很大。
  • 迷思二:拉尼娜 = 每天都很冷。事實:它影響的是季節平均和極端事件機率,個別月份甚至個別週仍可偏暖或天氣穩定。
  • 迷思三:只要看海水溫度就能判斷。事實:必須同時觀察大氣回應(風場、對流),才算真正的 ENSO 事件。
  • 迷思四:拉尼娜永遠是壞事。事實:對一些地區,拉尼娜帶來可觀雨水、紓緩旱情;但對另一些地區則可能增加洪澇或乾旱風險。

生活與產業的應對建議

  • 個人與家庭:冬季備好保暖與除濕裝備;春季安排家居防潮(例如抽濕排程、密封易受潮物品)。
  • 活動策劃與旅遊:春夏室外活動預留惡劣天氣備案;關注香港天文台與區域氣象中心的中期與季節展望。
  • 企業與機構:零售與物流在回南季節調整倉儲與配送;建築與裝修排期預留天雨緩衝;設施運維關注暴雨與水浸風險。
  • 農業與供應鏈:留意原產地(例如澳洲、東南亞、南美)因拉尼娜造成的降雨或乾旱波動,提早規劃採購與庫存。

與厄爾尼諾的對照:兩兄弟怎樣輪流上場?

ENSO 的「秋千」並非規律擺動,週期約 2–7 年不等。厄爾尼諾(暖)與拉尼娜(冷)可連續出現,也可能被中性期隔開。事件之間彼此影響,例如一次強厄爾尼諾後,太平洋熱量重新分配,有時會觸發隨後的拉尼娜。這種非線性互動,加上背景氣候的慢變化,使得每次事件都有「家族臉」卻各有差異。

近代也常討論中太平洋型(俗稱「莫多基」Modoki)事件,指暖(或冷)中心更偏向太平洋中部,與傳統東太平洋型在環流、降雨影響路徑上有所不同。對香港而言,兩者在冬季冷暖與春季降雨的影響可能有細節差異,這亦是研究與預報的重要課題。

如何閱讀拉尼娜相關的新聞與預報?

  • 看區域:只寫「太平洋變冷」不夠,留意是否指「尼諾 3.4」區與持續時間。
  • 看大氣回應:有沒有提及 SOI、風場或對流指標?海與氣都動起來,才是成熟事件。
  • 看機率與不確定度:預報常以百分比表示,並會隨月份更新,尤其在春季要更謹慎解讀。
  • 看疊加因子:IOD、PDO、北極振盪(AO)與西伯利亞高壓等,都會調節東亞季節風格。
  • 看本地化解讀:參考香港天文台、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與鄰近氣象機構的區域展望。

小結:從太平洋到你家的抽濕機

拉尼娜並不是遙遠的科學名詞,而是影響香港四季節奏的「背景音樂」。它透過加強信風與上湧,令赤道中東太平洋轉冷,帶動大氣環流重組,進而改變東亞季風、颱風活動與降雨分布。對我們而言,這可能意味著冬天更濕冷、春季更潮濕、局地暴雨風險上升。雖然拉尼娜不等於每一天都「按劇本走」,但善用季節預報與風險思維,足以幫助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上更好地部署。

下次看到新聞寫「或現拉尼娜」,不妨把它想像成那台從客廳中央移到窗邊的大吊扇:風仍在吹,只是方向和力道變了。理解它,你就能更從容地面對天氣的多變,無論是選外套、安排旅行,還是計劃城市的防災韌性。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