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科學家對這類病毒又驚又喜?揭秘人體內的「病毒生態」

為何科學家對這類病毒又驚又喜?揭秘人體內的「病毒生態」

為何科學家對這類病毒又驚又喜?揭秘人體內的「病毒生態」

你其實是一個活生生的生態系統

人體不是單純的「我」,而是一個熱鬧的城市:大約有四十兆(trillion)你自己的細胞,身邊還住著大約四十兆的細菌。這些細菌和你達成一種交易:牠們在你體內安家,換取分解食物、合成維生素、中和口腔酸性、占位阻擋壞菌等好處。這個平衡很脆弱,細菌會自行繁殖、測試邊界,若失控就可能造成問題。為了控制細菌數量和多樣性,身體裡還有另一群重要角色──病毒。

什麼是人體病毒組(virome)?

最近科學家發現,人體裡實際上有數以兆計的病毒,不只是會讓人罹病的那種。這些病毒合稱為「人體病毒組」,種類繁多、數量驚人:腸道內至少有幾兆個,皮膚上至少有一百八十億,唾液每一滴可能有一億個,甚至在腦脊髓液一滴中也能找到上萬個病毒。好消息是,在腸道裡大約97%的這些病毒是噬菌體(phage),牠們專門攻擊細菌,不能感染你的人體細胞。

噬菌體:腸道的沉默殺手(也是管理員)

噬菌體外形奇特,像小型太空艙有「腿」可以黏住細菌。牠們通常只會攻擊某一種特定細菌,像故事裡的Lambda phage專門找大腸桿菌(Escherichia coli)。噬菌體遇到目標時,會把自己的基因注入細菌內,接著有兩種主要策略:一是「溶裂性路線」,把細菌改造成製造新病毒的工廠,當病毒數量多到讓細菌破裂,就會釋放大量新噬菌體;二是「溶原性路線」,病毒把基因整合進細菌的染色體內,安靜地跟著細菌一起複製,日後可能再喚醒轉為溶裂。

噬菌體如何幫助健康?

噬菌體透過控制特定細菌數量,維持微生態的平衡,避免某些菌過度繁殖導致疾病。更驚人的是,有些噬菌體會把有利的基因「注入」細菌,使牠們更能分解複雜碳水化合物、支持腸道黏膜、或產生抗炎物質;還能改變細菌向免疫系統發出的訊號,讓免疫細胞放心、不至於過度反應,可能有助於降低過敏或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。

當病毒把細菌變成毒殺者

並非所有噬菌體都是「好室友」。有些噬菌體會把危險的毒素基因帶給原本無害的細菌,讓牠們變成殺手。經典例子是霍亂弧菌(Vibrio cholerae)與CTXφ噬菌體的互動:大多數霍亂弧菌本身無害,但當CTXφ把霍亂毒素的基因送進細菌,這些細菌就會開始大量分泌毒素,引起嚴重嘔吐與劇烈腹瀉,導致脫水甚至死亡。另一個例子是金黃色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ureus)被名為φSa3ms的噬菌體改造後,會取得像「超級抗原」的武器,使免疫系統被過度激活、出現劇烈發炎與組織破壞。這些例子提醒我們:病毒能把細菌的屬性變好或變壞。

用病毒對抗癌症:良性入侵者

有一類稱為溶瘤病毒(oncolytic viruses)的病毒能選擇性攻擊癌細胞,例如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和 Reovirus。癌細胞為了避開免疫監視會改變許多機制,這些改變同時也讓牠們更容易被病毒入侵。病毒在癌細胞內大量繁殖並殺死它們,釋放出的細胞殘骸又會吸引免疫細胞前來,進一步對腫瘤發動攻勢。溶瘤病毒有時還能打破腫瘤製造的「免疫庇護所」,讓身體自己的免疫系統加入清除行動。現階段溶瘤病毒常與化療或放療搭配,未來可能成為治療癌症的重要工具。

平衡、風險與未來展望

人體內的病毒既是殺手也是守護者:牠們每天殺死數兆個細菌,維持生態平衡,也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把細菌變成致病體。科學家正站在一個新領域的門口──理解人體病毒組如何影響健康與疾病,並探尋如何利用噬菌體或溶瘤病毒作為治療工具。未來我們可能學會調整這個微小的生態系統,讓體內的「病毒朋友」更多地幫助我們,而不是傷害我們。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