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一座城市遭遇核爆:真相、過程與你我能做的事
核爆不是電影特效:先說重點
影片裡的核爆看起來很刺激,但真實情況遠比畫面殘酷。核爆的破壞分成明顯的三個階段:瞬間的極高溫與強光、緊接而來的衝擊波,以及數小時到數年的放射性沉降與長期健康影響。了解這些有助於把恐懼變成具體的應對。以下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釋每一步發生什麼。
第一階段:火球與熱脈衝(瞬間)
爆炸後不到一秒,會出現一個比太陽還熱的等離子火球,能擴散到數公里範圍。想像你把水倒在燒得發紅的鐵鍋上,會發出嘶嘶聲然後瞬間蒸發——在核爆中,置身火球範圍內的物體和人會被瞬間燒蝕或汽化。火球發出的強光也會讓直視者短時間失明。這股熱能會在大面積引燃可燃物;舉例中提到約13公里內都可能起火,影響面積可達數百平方公里。
第二階段:衝擊波與結構破壞(幾秒至幾分鐘)
火球之後,受熱膨脹的空氣會形成超音速的衝擊波,像一股極強的風暴掃過城市。建築物、窗戶、車輛都會被推倒或粉碎:距離爆心近的高樓會完全倒塌,約一公里內的建築尤其危險;衝擊波向外減弱但仍能破壞更遠的區域,例如把窗戶打碎形成“玻璃風暴”。在公園裡被燒黑的樹木會像牙籤般折斷,燃料槽、加油站可能因衝擊起火,火勢會因為被吸入的空氣而惡化成大火甚至火風暴。
第三階段:放射性沉降與醫療崩潰(數小時至數年)
接下來數小時到數天,帶有放射性的灰燼和塵埃會隨雨水或風落回地面,變成黑色的放射性降雨。這種“無聲的毒”會污染水源、土壤與食物,每一次呼吸或接觸都有可能攝入放射性物質。急性輻射暴露會在幾天到幾週造成嘔吐、出血、免疫系統崩潰等症狀;幸存者也可能在未來數年出現白血病或其他癌症。醫院和救援系統在大規模受創時也會被壓垮,許多醫護和設施同樣成為受害者,導致救援無法有效展開。
為何核災比單一天災更可怕
地震、颱風或大火通常只帶來一種主災害;核爆卻是熱、壓力、火焰、放射線和長期污染同時發生。交通、供水、電力、通訊與醫療系統可能同時癱瘓,讓救援與恢復變得幾乎不可能。重要的是,這種災難可能是由少數人判斷失誤或誤會引發,風險並非完全可控。
生活中的例子幫助理解
把熱脈衝想成把整個街區的東西瞬間灼燒;把衝擊波想成一陣比颱風更強的風暴,把建築當成紙牌;把放射性沉降想成無色無味的灰塵下雨,吸入後慢慢傷害身體。還有一個例子:距離爆心二十多公里的人可能還在拍攝蘑菇雲,卻忽略衝擊波很快會到達,把窗戶和玻璃打成刀片飛進屋內。
我們可以做什麼(務實的方向)
個人層面要清楚兩點:一是了解基本避難常識(如遠離爆心、避開窗戶、尋找堅固遮蔽物、盡量避免吸入灰塵);二是支持社區的災害準備,例如建立緊急物資、自助與互助系統。從更宏觀的角度,許多國際與民間團體主張消除核武與控制擴散,因為真正的安全來自降低這類武器出現與使用的可能性。
結語:認知是減少風險的第一步
核爆的視覺效果在影片中可能令人著迷,但把注意力放回科學與真實後果,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風險與應對方式。知道發生了什麼,比單純恐懼更能促成個人與社會的準備與改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