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雲:天空中的彩雲與它背後的故事
|

星雲:天空中的彩雲與它背後的故事

你或許看到過一些太空照片裡那些色彩斑斕、形狀奇妙的光暈──有人說它像羽毛,有人說像煙霧,也有人想像成巨大的花朵…

事件視界望遠鏡:把地球變成一面鏡子的黑洞觀測革命
|

事件視界望遠鏡:把地球變成一面鏡子的黑洞觀測革命

事件視界望遠鏡把世界各地的望遠鏡、工程、運算與理論串連成一件巨型「科學樂器」。我們不只是在看一張漂亮的圖,而是在最極端的自然實驗室檢驗重力定律,理解磁場如何驅動宇宙尺度的能量輸送,並學習如何從不完整與嘈雜的資料重建現實。下一代陣列與太空延伸將讓黑洞的「日常」越來越清晰,也讓我們每個人看到:當人類把時間、耐心與創意對準同一個難題,地球真的可以變成一面鏡子,映照出宇宙最深層的秩序。

太空長期飛行會如何影響血管健康?
|

太空長期飛行會如何影響血管健康?

太空旅行令人著迷,但也帶來關於健康的重要疑問:在失重 (zero gravity) 環境下待上數月,會不會對心臟與動脈造成長期傷害?一項追蹤 13 名美國太空總署 (NASA) 太空人 (NASA astronauts) 的研究,帶來相當安定的答案。這些太空人於任務開始時年齡從 30 多歲到 50 多歲不等,任務期間在國際太空站 (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) 待了 4 個月到將近一年不等。

中子星挑戰物理學的極限!極端密度、快速自轉與超強磁場!
|

中子星挑戰物理學的極限!極端密度、快速自轉與超強磁場!

中子星把物質能承受的極限、重力及基本物理定律推向極致,挑戰並拓展我們對物理的理解。憑藉它們極端的密度、快速自轉與強大磁場,中子星提供了檢驗物質性質、重力行為與基本自然定律的獨特實驗場景,讓科學家窺見最前沿的科學知識。

棕矮星的自白: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悲慘故事
|

棕矮星的自白: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悲慘故事

我不是傳說中的巨星,但也不像地球那樣安安穩穩地圍著恆星轉。我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——質量大約是木星的十三倍到八十倍之間。這個數字聽起來專業,其實有個很簡單的分界:若天體的質量夠大,核心壓力和溫度會高到能讓氫原子展開持續的核融合,那就成了恆星;若質量太小,則只能靠凝結時的重力釋放熱量,或短暫燒起一點氘核融合,於是我就在中間。

簡單來說,我的「心」不是像太陽那樣一直燃燒氫,而是偶爾短暫地、在早年燃燒氘(氫的同位素)。燃燒氘的能量只能撐我一小段時間,之後我就逐漸冷卻,變得黯淡、紅而冷。有人給我們貼上『棕色』這個顏色的標籤,因為在可見光下我們看起來暗淡甚至偏紅,雖然實際顏色在紅外線更亮。

淺談人類如何搜尋地外文明
|

淺談人類如何搜尋地外文明

在香港的夜空下,繁星或許常被霓虹和雲層遮住,但我們仍在問同一個問題:宇宙有沒有別的「鄰居」?搜尋地外文明(SE…

半人馬超星系團:我們在宇宙中的鄰居與角色
|

半人馬超星系團:我們在宇宙中的鄰居與角色

當我們把宇宙的視野放大到數百萬、甚至數億光年,宇宙的結構變得像城市一樣,有街區、道路與樞紐。半人馬超星系團(Centaurus Supercluster)就是其中一個巨大的「城市群」。它離我們不算特別遠,和我們在同一個宇宙大環境裡互相牽連。那麼,它在太陽系或整個宇宙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?本文將帶你了解半人馬超星系團的本質與其重要性。

卡爾達肖夫指數如何定義星際文明?我們的等級是多少?
|

卡爾達肖夫指數如何定義星際文明?我們的等級是多少?

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能量:手機要充電、港鐵要供電、伺服器要降溫。從物理角度,能量是做事的能力。文明要發展科技、建造城市、探索太空,都需要能量。卡爾達肖夫指數就是把這個常識推到極致——文明越進步,能調度的能量越多、越穩定、越高效。

找回消失的物質:從快速電波爆發與X光觀測看宇宙的稀薄氣體
|

找回消失的物質:從快速電波爆發與X光觀測看宇宙的稀薄氣體

科學家幾十年來發現一件奇怪的事:當他們計算宇宙中所有的普通物質(也就是構成恆星、行星,甚至我們身體的那種物質)時,總是少了一大截。大約有四成的普通物質消失不見,沒有人能確定它到底跑到哪裡。這不是暗物質(dark matter)或暗能量(dark energy),而是看得見、摸得到的普通物質竟然彷彿從空氣中蒸發了。

【深度認識】夸克星
|

【深度認識】夸克星

夸克星是一種假設性的緻密天體,它的密度比起我們熟悉的中子星(Neutron Star)還要高。那麼甚麼是「夸克」(Quark) 呢?以最簡單的說法,所有原子都是由質子與中子組成,而質子與中子其實由更細微的粒子——夸克——所構成。換言之,夸克就像積木一樣,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基本單元。如果你把原子比喻成一座大廈,電子是空中飄動的鴿子,質子和中子則是磚頭,而夸克就是那一粒粒建構磚頭的細沙。

當一顆巨大的恆星死亡後,經過劇烈的超新星爆發,它的核心會收縮得非常緻密。若質量足夠,它可能會變成黑洞,但有時若介乎於「中子星」和「黑洞」之間,宇宙中有條件產生一種被稱為夸克星的天體。於是,原來的中子繼續被擠壓,最終崩潰成『夸克湯』(Quark-Gluon Plasma),這正是夸克星的基礎。

環遊太陽系,實際航行需要多長時間?
|

環遊太陽系,實際航行需要多長時間?

在太陽系內行星間跳躍並非短程衝刺,而是場漫長的馬拉松。距離龐大、速度受限,即便是最快的太空船,也需要數月到數年…

冰火交響曲:有關木衛一的秘密
|

冰火交響曲:有關木衛一的秘密

想像一顆星球上有不斷噴發的火山,像地球上的夏威夷,但比那裡更劇烈,整個表面不斷被新岩石覆蓋、再被撕裂。這就是木衛一(Io),一顆圍繞著巨大神祕木星轉動的衛星。它看似離我們很遠,但其實與人類生活、科學甚至未來探索有著密切關係。今天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,一步步拆解木衛一的奇妙世界,讓你能像對小朋友講故事一樣,理解為什麼科學家對它又愛又怕。

戴森球是甚麼?
|

戴森球是甚麼?

想像一下,你手上拿着每月的電費單,夏天開冷氣、冬天用熱水,家中每件電器都在吃電。地球的能源像屋邨公共水喉,大家一起分;但如果我們能直接把太陽照到地球之外的巨大能量都收下來,會是怎樣?這個腦洞大開的構想,就叫「戴森球」(Dyson sphere)。

認識Ammonite:太陽系起源的活化石
|

認識Ammonite:太陽系起源的活化石

認識阿摩奈特(Ammonite)。這顆新發現的冰冷世界位於我們太陽系的最遠邊緣,軌道遠遠超過海王星。阿摩奈特繞太陽一圈需要驚人的約4,000年,動作緩慢到讓人難以想像。

最近的恆星VS最遠的恆星!
|

最近的恆星VS最遠的恆星!

首先,你正凝視著半人馬座比鄰星 (Proxima Centauri),它是太陽最近的恆星鄰居,距離只有約 4.24 光年。雖然用肉眼看不到,這顆微小的紅矮星卻宛如我們的宇宙後院,天文學家甚至已經發現有行星環繞它運行。

探索木星深層:朱諾號發現了甚麼?
|

探索木星深層:朱諾號發現了甚麼?

2011年8月5日,NASA的朱諾號(Juno)太空船從卡納維拉爾角(Cape Canaveral)搭乘阿特拉斯V(Atlas V)火箭,展開了一段開創性的五年旅程前往木星。這項任務目標相當宏大:穿透這顆氣態巨行星厚重的雲層,揭示它的形成、內部結構、磁場(magnetic field)以及深層大氣(deep atmosphere)的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