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月球上做GPS導航原來比你想像的難
我們每天都在用導航——找餐廳、坐巴士、走山路,全靠手機裡的GPS。但當人類準備重返月球,甚至長期駐留時,是否也…
我們每天都在用導航——找餐廳、坐巴士、走山路,全靠手機裡的GPS。但當人類準備重返月球,甚至長期駐留時,是否也…
在浩瀚的宇宙之中,無數個行星沿著固定的軌道繞著一顆恒星運行,就如地球繞太陽一樣穩定而有秩序。但你可曾想過,有些…
太陽在數十億年後會耗盡核心的氫燃料,開始劇烈演化成為紅巨星(red giant)。在這個階段,太陽會膨脹到巨大的體積,半徑大幅增加,極可能吞噬水星(Mercury)、金星(Venus),甚至地球(Earth)。我們熟悉的地球將無法在這場炙熱的命運中存活。
當你抬頭看星空,看到的是閃亮的點點,那些似乎孤立的星系其實並非孤單。宇宙的結構像一張巨大的海綿或蜘蛛網——有密…
位於銀河系中心的是人馬座 A*(Sagittarius A*),一個質量約為太陽四百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(supermassive black hole)。大多時候,這個宇宙巨獸被星際塵埃所籠罩,且出乎意料地相當沉寂。然而在 2025 年 5 月,天文學家們觀測到一個驚人的現象:人馬座 A* 突然出現一個紅外線(infrared)耀變,亮度瞬間提升到平常的 75 倍,並在短短數小時內又回落至暗淡狀態。
想像一下,把一個迷你但可靠的「太空版劏房」搬到月球:面積要精打細算,但水電空氣絕不能斷,隔熱隔音要超強,還要防…
當你抬頭望向夜空,看見那些閃爍的星星,實際上並不是在看它們當下的樣子,而是在看它們的過去。這是因為光需要時間穿越遼闊的太空。某些發光的恆星距離我們如此遙遠,以致它們的光花了數千年、甚至數百萬年才抵達地球。
阿莫奈特(Ammonite)是最近被發現的一顆天體,繞行在冥王星之外、神祕的柯伊伯帶(Kuiper Belt)深處。這顆冰冷、遙遠的天體宛如宇宙寶藏,正在改寫我們對行星系邊界的認識。幾十年來,天文學家一直懷疑在太陽系的寒冷暗區潛藏著未被發現的天體,而阿莫奈特正好證明了我們仍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。
火星是其中一顆近在咫尺、同時又充滿神秘色彩的紅色星球。自古以來,人類就想像能否親身踏足火星。但要實現這一願望,首先我們要問:載人來回火星一次,到底要用幾多時間?答案,遠比搭飛機由香港去美國、更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。就讓我們一起深入淺出地探索,來回火星到底要「飛」多久,以及背後涉及的天文與航天原理。
俄羅斯揭露了一種革命性的等離子推進系統,聲稱能把前往火星的旅程從現行的7–9個月縮短到僅30–60天。該技術由俄羅斯國營核能企業Rosatom開發,結合了磁性等離子加速器(magnetic plasma accelerator)與小型核反應爐(compact nuclear reactor),有可能使俄羅斯在與美國與中國的星際競賽中取得領先地位。
棕矮星是天文界的一道有趣風景:它們打破了我們習慣的二分法(恆星 vs 行星),揭示了宇宙中更多樣、連續的形成與演化路徑。把它們當作「未成年巨星」或「超大型行星」都可以,但更重要的是理解:世界並非只有黑白兩色,而是包含許多微妙的中間態。
火箭自古以來象徵人類的雄心、探索精神與衝向太空的興奮。但最新研究顯示,每一次火箭發射同時也在無聲無息地傷害我們的星球。火箭發射時會把一些有害化學物質直接送入平流層(stratosphere),像是氯氣(chlorine gas)、氧化鋁顆粒(alumina particles)以及氮氧化物(nitrogen oxides)。這些物質在高空中停留,觸發一系列化學反應,破壞保護地球免受太陽紫外線傷害的臭氧層(ozone layer)。
你曾經幻想過在火星上生活嗎?很多科幻電影都描述未來人類移民到火星,開展嶄新的太空殖民生活。然而,從地球到火星的…
談到宇宙現象,大家或許會想到流星、黑洞,甚至是太陽這顆日常陪伴我們的恒星。但你可曾聽說過「Ic型超新星」(Type Ic Supernova)?這是一類極為罕見又劇烈的宇宙大爆炸現象,遠比我們日常能見的煙花還要精彩萬倍。今天,就讓我們以簡單易明的方式,深入探索這個高深莫測的天體現象。
位於亞利桑那偏遠山頂的暗能量光譜儀(Dark Energy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, DESI)公布了其具里程碑意義的第一波資料釋出(Data Release 1)。這份資料集編目了 1,870 萬個天體 —— 包括 1,310 萬座星系(galaxies)、160 萬個類星體(quasars)和 400 萬顆恆星(stars),距離範圍橫跨約 110 億光年,呈現出目前為止最細緻的宇宙三維地圖。
夜空看似散落的點點光芒,其實有些是恆星、行星,也有些是遙遠的「島嶼」──星系。星系不是單一的星,而是由數十億到數兆顆恆星、星際氣體、塵埃與暗物質組成的龐大系統。那麼,星系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?為什麼它們對我們了解宇宙這麼重要?以下用常見問題(Q&A)方式,帶你一步步拆解星系的奧秘。
你有沒有試過坐飛機到歐美,坐足16小時還未到步,覺得全身麻痺,想像如果飛機一直不停飛,究竟可以飛多遠?假如我們拿民航機的速度,目標放遠一點,不止出國旅行,而是直接飛去火星——這個想法看似瘋狂,但背後其實能教我們極多關於宇宙、太空旅行和日常科技之間的距離。
當你抬頭仰望星空,你所看到的並不只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——你其實正在目睹古老的歷史在眼前展開。
在眾多超新星種類中,Ib型超新星(Type Ib supernova)憑著獨特的起源與化學成分,為天文學家們揭示恆星生命循環最激烈、最關鍵的一刻。今天本文會帶你走進Ib型超新星的世界,從生活中認識這宇宙的盛大煙花。
在地表深處,有一個每26秒跳動一次的神祕現象——一種像心跳般的地震脈動(seismic “heartbeat”)。這種低頻微地震(microseism)最早在1960年代被偵測到,並且已經困惑科學家好幾十年。它並非源自地震或構造運動(tectonic activity),但卻以驚人規律性反覆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