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深造物理】GPS的原理只是精確的報時系統!
每天在香港穿梭地鐵、搭小巴、外送跑單、遠足登山、甚至在機場轉機,我們幾乎離不開地圖定位。手機上那個小小的藍點為…
每天在香港穿梭地鐵、搭小巴、外送跑單、遠足登山、甚至在機場轉機,我們幾乎離不開地圖定位。手機上那個小小的藍點為…
你有沒有想過,重力不只是讓物體往下掉那麼簡單?其實,重力還會改變我們所處的時空結構,讓時間和空間本身都發生變化。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,但卻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的真實世界。今天,我們就用簡單的比喻和生活例子,帶你了解重力如何扭曲時空,並且揭開黑洞和星體的神秘面紗。
在新聞畫面見到的航空母艦,看似一座漂浮城市,若再加上「核動力」三個字,很多人腦海自然浮現巨型反應爐、無限續航力、甚至「不用入油」。其實,核動力航母既是飛機場,也是海上發電廠;它靠的是一整套把原子層級的能量,穩定轉化為推進力與電力的工程系統。本文會帶你拆解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能量鏈、操作邏輯與現實限制,理解它為何強大、也為何不「無敵」。
你是否曾經想過,重力不只是讓我們腳踏實地的力量,還能像水波一樣在宇宙中傳播?這就是重力波的奇妙之處。透過電影和科學的結合,我們可以更輕鬆地理解這個看似抽象的物理現象。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從生活中的例子出發,探索重力波背後的科學原理。
想像一個會移動的發電廠,長期躲在水底,幾乎不用上浮加油,速度快、續航長、還要夠安靜——這就是核動力潛艇。它的核心不是柴油油箱,而是一座小型核反應爐(reactor),把原子核裂變(fission)釋放的能量,轉成推動螺旋槳或泵噴推進器(pump-jet)的動力。本文用生活化的語言,把複雜工程拆解成幾個清晰部份:核反應如何變成推力?它為何能長時間潛航?同時,核動力也不是無敵,限制在哪?
你是否曾經注意過鐘擺來回擺動的節奏,或是彈簧被拉長後彈回的過程?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,其實隱藏著物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──簡單和諧運動(Simple Harmonic Motion,SHM)。透過這篇文章,我們將用生活化的例子,帶你理解SHM的運動規律與能量變化,讓你輕鬆掌握這個週期性震盪的奧秘。
在香港,地鐵穿梭、冷氣恆溫、手機充電,背後都仰賴穩定的電力供應。很多人聽過「核電」,也知道珠三角有核電站為本地…
當鐘擺靜止垂直懸掛時,擺錘受到兩個主要的力:向下的重力和沿繩子方向向上的張力。當鐘擺被拉開一個角度後,重力會分解成兩個分量:一個沿著繩子方向,與張力相互抵消;另一個垂直於繩子方向,這個分量就是讓鐘擺擺動的關鍵力量,稱為「回復力」。
如果把能量比喻成烹飪,核能就是最「濃縮」的高湯。有人說核聚變像把兩滴水合成一滴更大的水,核裂變則像把一顆大石敲成兩半。其實更貼切的比喻是:聚變是在高溫高壓下「拉近」帶正電的原子核,讓它們靠得足夠近,量子穿隧讓它們合併;裂變則是用中子把一個本來就有點「不穩陣」的大核推一把,分裂成幾塊更穩定的小核。兩者都把質量轉化為能量(E=mc²),但門檻、工程挑戰、風險與廢物形態非常不同。
你是否曾經注意過,當你輕輕推動一個鐘擺,它會來回擺動,且每次擺動所花的時間幾乎一樣?這種規律的來回運動,其實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見的「週期性運動」的一種。了解這種運動,不僅能幫助我們解釋許多日常現象,還能讓我們更深入認識物理世界的美妙規律。
如果你今天搭港鐵趕上班、晚上再用手機導航回家,你其實已經默默地在與兩套相對論共處。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(Special Relativity)與廣義相對論(General Relativity)就像兩把形狀不同的瑞士刀:前者專精處理高速運動與時間、空間的相對性;後者把重力從「拉扯的力」翻譯成「時空的幾何」。兩者不是互相競爭,而是互相嵌合:狹義相對論是廣義相對論在沒有重力、或足夠微小區域內的特例。本文將帶你看清它們的分別、連結與應用。
你是否曾在新聞中看到海嘯沖毀沿岸建築的驚人畫面,卻不太明白這些巨浪是怎麼形成的?其實,海嘯和我們平常看到的海浪有著本質上的不同,背後隱藏著有趣的物理原理。今天,我們就用簡單的生活例子,帶你了解海嘯的成因與破壞力。
在香港的日常生活,我們會說地鐵飛站也不過幾分鐘、巴士早一班車也只是省十來分鐘。凡牽涉速度,就自然想能不能再快一點?在宇宙這個更大的舞台上,物理學給了一個令人既意外又堅定的答案:有一條終極限速,任何物體、訊息、因果影響都不能超過它,它就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c。為什麼偏偏是光速?為什麼沒有任何「捷徑」可以跨越它?這篇文章帶你由麥斯威爾(Maxwell)到愛因斯坦(Einstein),再到現代天文與量子觀念,一步步看清楚「宇宙限速」背後的結構。
你是否曾經感受過地震時地面輕微的晃動,卻不清楚這些震動背後的物理原理?其實,地震本質上是一種波動現象,透過地球內部傳播,帶給我們不同的震動感受。了解地震波的種類與傳播方式,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球結構,也能提升對地震的防範意識。
天空為何呈藍?最多人傳說的原因是因為大海是藍色,反射上天,所以天就是藍色,但這個說法是錯的!你可能還會問日落時又為何變成金紅?雲為何是白的?這些日常畫面背後,其實是一套相當優雅而嚴謹的光學物理。本文將帶你走過現代大氣光學的要點:瑞利散射 (Rayleigh scattering)、米氏散射 (Mie scattering)、偏振 (polarization)、光學厚度 (optical depth) 與人眼視覺,共同拼出「藍天下午、紅色黃昏」的完整故事。
你有否在海邊看著波浪打岸邊,或是在公園裡甩動繩子,看到波紋沿著繩子傳遞?這些看似平凡的現象,其實背後隱藏著一套統一的物理規律和數學描述。波動不僅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,還是聲音、光線、甚至地震和海嘯的核心原理。今天,我們就用簡單的語言,帶你認識波動的基本類型、能量關係,以及科學家如何用數學模型來描繪這些現象。
想像你和朋友各自拿著一枚看似普通的硬幣,你在香港,他在紐約。只要你把硬幣放到桌上、他也同時放到桌上,硬幣永遠會…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光線在水中看起來彎曲?或者為什麼我們站在門外,仍能聽到屋內的聲音?這些現象其實都和物理學中「波動」與「粒子」的特性有關。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,我們可以輕鬆理解這兩種看似抽象的概念。
>相對論帶來的最大啟發之一,是時間不是「一把所有人共享的尺」,而是會被運動與引力改寫的度量。這讓「去未來」成為踏實的工程目標:你只需讓自己的世界線在時空中走一條更「省手錶」的路。而「回過去」則把我們帶到物理最敏感的地帶:因果律、能量條件、量子場論與宇宙學的交界。所有可查的線索,都指向它在現實宇宙中極不可能被實現。
你是否曾想過,光是如何穿越真空,從太陽照耀到地球?又或者,宇宙中那些看不見的波動,如何讓我們感知到遙遠黑洞的碰撞?這些現象背後,都與兩種神奇的波——電磁波與重力波息息相關。今天,我們就來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,看看這些波是如何在沒有介質的空間中傳播,並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識。
在香港的潮濕夏天,33°C是常見的體感;冬天冷一點也只是十幾度。溫度這件事看似很日常,但當我們把溫度一路往下拉…
你是否試過在海邊看著一波波海浪拍打岸邊,或聽著音樂時感受聲音的震動?這些現象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物理原理——波動。波動不僅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,還是現代物理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。今天,我們就來輕鬆了解波動的基本原理,讓你從生活經驗出發,認識這個獨立且充滿魅力的學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