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波動學4】波動學入門:縱波及扭波是甚麼?

【波動學4】波動學入門:縱波及扭波是甚麼?

你有否在海邊看著波浪打岸邊,或是在公園裡甩動繩子,看到波紋沿著繩子傳遞?這些看似平凡的現象,其實背後隱藏著一套統一的物理規律和數學描述。波動不僅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,還是聲音、光線、甚至地震和海嘯的核心原理。今天,我們就用簡單的語言,帶你認識波動的基本類型、能量關係,以及科學家如何用數學模型來描繪這些現象。

【波動學3】從桌球、海浪,認識波動與粒子的奇妙原理

【波動學3】從桌球、海浪,認識波動與粒子的奇妙原理
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光線在水中看起來彎曲?或者為什麼我們站在門外,仍能聽到屋內的聲音?這些現象其實都和物理學中「波動」與「粒子」的特性有關。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,我們可以輕鬆理解這兩種看似抽象的概念。

【深造物理】相對論下能做得到時間旅行嗎?

【深造物理】相對論下能做得到時間旅行嗎?

>相對論帶來的最大啟發之一,是時間不是「一把所有人共享的尺」,而是會被運動與引力改寫的度量。這讓「去未來」成為踏實的工程目標:你只需讓自己的世界線在時空中走一條更「省手錶」的路。而「回過去」則把我們帶到物理最敏感的地帶:因果律、能量條件、量子場論與宇宙學的交界。所有可查的線索,都指向它在現實宇宙中極不可能被實現。

【波動學2】從光到宇宙震動:了解電磁波與重力波在真空中的旅程

【波動學2】從光到宇宙震動:了解電磁波與重力波在真空中的旅程

你是否曾想過,光是如何穿越真空,從太陽照耀到地球?又或者,宇宙中那些看不見的波動,如何讓我們感知到遙遠黑洞的碰撞?這些現象背後,都與兩種神奇的波——電磁波與重力波息息相關。今天,我們就來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,看看這些波是如何在沒有介質的空間中傳播,並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識。

【波動學1】波動學簡介:從海浪到重力波

【波動學1】波動學簡介:從海浪到重力波

你是否試過在海邊看著一波波海浪拍打岸邊,或聽著音樂時感受聲音的震動?這些現象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物理原理——波動。波動不僅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,還是現代物理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。今天,我們就來輕鬆了解波動的基本原理,讓你從生活經驗出發,認識這個獨立且充滿魅力的學科。

【深造物理】甚麼是黑體輻射?

【深造物理】甚麼是黑體輻射?

你可能看過燒紅的鐵、感受過冬天曬太陽的溫暖,也用過熱像儀在疫情時量體溫。這些現象背後,其實都指向同一個物理核心:黑體輻射(blackbody radiation)。它不只是熱學的課本內容,更是量子物理誕生的起點,也是我們理解太陽光譜、宇宙微波背景(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, CMB)與地球能量平衡的關鍵。本文用貼近日常的語言,帶你由廚房延伸到宇宙,扎實理解黑體輻射的概念、定律、數學骨架與應用。

【數理4】從牛頓力學到現代物理:揭開拉格朗日與哈密頓力學的關連

【數理4】從牛頓力學到現代物理:揭開拉格朗日與哈密頓力學的關連

你是否曾經想過,為什麼我們學校裡學的牛頓力學公式雖然簡單,但在面對複雜的物理系統時,卻顯得笨重又難用?其實,牛頓力學只是物理學發展的起點,19世紀以後,物理學家們發展出更抽象、更強大的工具,幫助我們理解和計算複雜的運動現象。這些工具就是拉格朗日力學和哈密頓力學,它們不僅讓物理問題變得更簡潔,也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。

【深造物理】認識愛因斯坦凝聚體,冷到極點,所有原子同聲合唱!

【深造物理】認識愛因斯坦凝聚體,冷到極點,所有原子同聲合唱!

愛因斯坦凝聚體(Bose–Einstein condensate, BEC)就是物質在極端低溫下,眾多原子「同聲合唱」的量子狀態。這不是比喻過火,而是字面上的「同一個量子態」:大量原子失去個別身份,成為一個巨大的量子波。這篇文章帶你從零開始,了解它的來龍去脈、怎樣做出來、為何神奇、以及可用來做甚麼。

【數理3】從絕對到相對:牛頓力學背後其實假設了甚麼?有那些是錯的?

【數理3】從絕對到相對:牛頓力學背後其實假設了甚麼?有那些是錯的?

我們每天都在經歷時間和空間,感覺它們是固定不變的背景,像是舞台上的布景,無論我們怎麼走動,時間和空間都一成不變。然而,物理學的發展告訴我們,這種直覺其實只是表象,真正的時間與空間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牛頓力學中「絕對時間」與「絕對空間」的概念,還有愛因斯坦相對論如何顛覆這些傳統觀念,帶來全新的時空哲學。

【深造物理】如何由古代四大元素「火、水、氣、土」走到現代物理?

【深造物理】如何由古代四大元素「火、水、氣、土」走到現代物理?

你可能在電影、遊戲或中學課本的邊角聽過「四元素」:火、水、氣、土。它們像一套「世界說明包」,把自然萬物歸納成四種基本構件。對今天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來說,這種分類顯然過於粗糙;但若把時空拉回兩千多年前,四元素說是一次了不起的理性嘗試。本文想從現代物理與化學出發,帶你把這四個古老意象搬回實驗室,拆解它們背後對應的真實物質、能量與規律,並看看人類如何一步步走到原子與電漿(plasma)的世界觀。

【數理2】從數學認識自由落體運動:力與能量的完美平衡

【數理2】從數學認識自由落體運動:力與能量的完美平衡

為什麼物體從高處落下時會越來越快?又為什麼重物和輕物落地的速度竟然一樣?這些看似簡單的現象,其實背後藏著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推導技巧和原理。今天,我們就用自由落體的例子,帶你輕鬆理解物理推導的核心精神──「力等於力」與「能量等於能量」的巧妙運用。

【深造物理】認識普朗克單位,宇宙中的量衡制單位!

【深造物理】認識普朗克單位,宇宙中的量衡制單位!

我們日常量度世界,用的是公尺(m)、秒(s)、公斤(kg)、安培(A)等 SI 制。這些單位很方便:你坐港鐵看月台顯示屏,時間精準到秒;買菜講斤兩,大家一聽就懂。不過,從物理學的角度,這些單位其實帶著濃厚的人味——它們歷史悠久,但並非由宇宙本身「決定」。一百多年前,馬克斯·普朗克(Max Planck)提出另一套思路:若我們只依賴宇宙中最基本、到處相同、無法被「重新校準」的物理常數,能否造出一套最「天然」的度量標準?於是有了「普朗克單位」(Planck units)。

【數理1】從數學認識開普勒定律

【數理1】從數學認識開普勒定律
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地球會繞著太陽轉?為什麼月亮會圍繞地球運行?這些看似神秘的天體運動,其實背後有著簡單而優美的物理規律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牛頓力學如何用數學解釋天體的運動,並且揭開開普勒定律的秘密。

【深造物理】玻色子與費米子:從自旋到日常科技的分水嶺

【深造物理】玻色子與費米子:從自旋到日常科技的分水嶺

如果把微觀世界比作一個繁忙的港鐵車廂,費米子有點像每個人都要坐自己的座位,不能兩個人擠同一個位置;而玻色子則像一群人可以開心地圍在同一個站位,越多人越熱鬧。這幅畫面,其實就是量子世界兩大「族群」的根本差別:費米子遵從保利不相容原理(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),玻色子則喜歡「紮堆」(boson bunching)。但真正的分水嶺,並不只是「擠不擠得埋」,而是深藏在它們的自旋(spin)與統計(statistics)之中,牽動從金屬導電、雷射發光,到超流體與超導的整個現代科技版圖。

【颱風4】從物理角度了解颱風的結構

【颱風4】從物理角度了解颱風的結構

每當颱風季節來臨,香港的天氣總是變得陰晴不定,風向和風力也會劇烈改變。你是否曾好奇,為什麼颱風會旋轉?為什麼北半球的颱風總是逆時針轉?颱風中心的風速為何會忽快忽慢?這些現象背後其實都藏著物理學的奧秘。

【深造物理】甚麼是上帝粒子?

【深造物理】甚麼是上帝粒子?

上帝粒子這名字來自科學家 Lederman 的一本通俗書,原意是想說這粒子重要到不得了,同時又很難捉到。他原本還戲稱它為那個該死的粒子 Goddamn particle。這名稱容易引起誤會:希格斯玻色子不是造物主,也不直接關於宗教。它只是現代物理裡的一個關鍵角色,解釋某些粒子為何有質量,為何電磁力與弱作用力在高能時是同根生的兩面。

【颱風3】從物理角度了解颱風的形成機制

【颱風3】從物理角度了解颱風的形成機制

你有否發現颱風在北半球總是逆時針旋轉,而南半球卻是順時針?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個看不見的力量——科氏力。這股力量源自地球的自轉,影響著大氣和海洋的流動,進而塑造出我們熟悉的颱風旋轉模式。讓我們一起用簡單的生活例子,來理解這個看似複雜的物理現象。

【深造物理】認識粒子的標準模型

【深造物理】認識粒子的標準模型

當你喝著奶茶、看著手機,會不會想起:這些日常的一切,其實都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和牽引它們的幾種基本作用力拼湊而成。物理學家用一個極其成功的理論框架,把這個看不見的世界描繪得既精細又可靠,這就是粒子的標準模型 Standard Model。它像一份「宇宙物料清單」,寫清楚基本成分是誰、怎樣互動、為何會有質量,甚至預言了尚未被發現的粒子,後來也一一被實驗證實。本文嘗試帶你從零認識標準模型,理解它如何成為現代物理的核心,亦看看它的邊界在哪裡。

【颱風2】科氏力如何影響地球上的風?颱風的旋轉方向原來有原因

【颱風2】科氏力如何影響地球上的風?颱風的旋轉方向原來有原因

你有否想過為什麼颱風會呈現旋轉的結構?這股強大的旋風並非隨意形成,而是受到一種特殊的物理現象——科氏力(Coriolis 力)的影響。透過簡單的生活例子,我們可以更容易理解這個看似複雜的自然力量,並了解它如何影響我們的天氣。